華人冬至的由來及意義
出版日期: Saturday, December 18, 2021
文本大小:
【丹南十七日訊】今年的冬至落在12月21日(星期二)。今年的冬至依然無法擺脫新冠肺炎疫情的陰影。由於疫情還沒有受到控制,大家依然受促就地過節,盡量避免回鄉過節,雖然政府已經放寬了防疫條例及取消跨縣禁令。
雖然新冠肺炎疫情還沒有受到控制,進入第二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冬至節日,可以讓我們趁機會思考冬至對於華人的意義究竟是什麼?
冬至是中華民族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,也是一個傳統節日,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。冬至俗稱“冬節”、“長至節”、“亞歲”等。曾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說法,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,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。
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,冬至的起源是3000多年前周公用土圭法測影,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。
據記載,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,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,也就是說,周公選取的是經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“日影”最長的一天,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。
由周到秦,以冬至日當作歲首一直不變。至漢代依然如此,《漢書》有云:“冬至陽氣起,君道長,故賀……”也就是說,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。
古人認為自冬至起,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,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,是大吉之日。因此,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、家庭聚餐等習俗,也往往出現在冬至。冬至又被稱為“小年”,一是說明年關將近,餘日不多;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。
在中國,北方人在冬至吃餃子,南方人吃湯圓,兩者寓意就是象徵家人團圓,並且對未來充滿希望,期待一切好的開始。